*產前~先搞清楚自己的胎位



採訪/洪憶文


諮詢/亞東紀念醫院婦產部部主任  蕭聖謀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臺安醫院婦產部主任  陳思銘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婦產科主任暨主治醫師  朱繼璋
攝影/彭鏡蓉


 


28週以後,由超音波檢查顯示出的胎位較具意義,

這時孕媽咪可能會開始和醫師討論胎位不正的問題。

究竟胎位不正對生產有何影響、該如何因應?請見本篇專家為您解答。


 


正常胎位vs.胎位不正


胎位指的是在懷孕、分娩時,胎兒最靠近媽咪子宮頸口的部位,

亦即胎兒的先露部位。

28週以前,胎兒可說是浮游在羊水中,位置隨時會改變,

之後隨著頭部漸重而朝下,一直到鄰近分娩時,

絕大多數都維持著頭朝下、臀部朝上的姿勢,為出生做準備。


 


俗話說:「頭過身就過」,

乃是因為頭部是胎兒身體所佔比例最大、最硬的部位,

高達
9597%的胎兒都是從頭部先產出,所以頭位一般又稱為正常胎位。

反之,非頭位的胎位如臀部、腳部、肩膀、手臂等,均歸之為胎位不正。

不過這是比較粗略的分法。


 


進一步區分的話,頭位又可分為枕前位、枕後位、顏面位、額位等,

其中枕前位比例最多且最能順利分娩,而其他頭位雖然頭朝下,也算是狹義的胎位不正,

連同臀位、橫位、斜位等,或多或少都會增加生產時的危險性和所需的時間,

各種胎位分析如下表:


 


95~97%產前會自然轉正


對初次聽到胎位不正的孕媽咪而言,擔心自是難免,

不過如同前文所提,當胎兒還浮游於羊水中時,方位隨時會改變,

各個妊娠週數胎位不正的發生率並不一樣,而且會有很大差異。

原則上隨週數增加,胎位不正的發生率漸低,大部分在孕期尾聲會自然轉正。


相關統計如下:


正常胎位


頭位


 


枕前位


 


胎頭枕骨靠近產婦恥骨上或肚皮位置,呈頭部俯向胸前、眼睛往下看的狀態,生產時由頭部先產出,能較快速順利地完成陰道分娩,所佔比例最多。又稱為正頭位。


胎位不正


頭位


 


枕後位


 


胎頭枕骨靠往產婦背部,眼睛看向產婦肚皮的姿勢,雖說是頭朝下,但生產時可能因頭部卡在產道而延長產程。


顏面位


胎頭完全向後仰伸,使得枕骨往其背後靠攏,先露部位為下巴,如同「仰天長笑」般,常發生於胎兒大小與產婦骨盆大小不合比例者,如果產婦骨盆較小,生產時胎兒臉部容易卡住。


額位


胎頭不完全向後仰伸,先露部位為額頭。


臀位


單純臀位


胎兒髖關節彎起來,使得臀部直接向下,而膝關節沒有彎起來,雙腳會舉高放在頭頂上,為三種臀位中比例最多者。


完全臀位


臀部朝下,兩腳膝蓋彎曲如盤腿般坐在產道出口。


不完全臀位


髖關節沒有縮起來,即歸類於不完全臀位。可能膝關節會彎起來,所以膝蓋、腳部的地方靠近子宮頸。


橫位


胎兒呈橫躺於子宮的狀態。


斜位


斜位一般是暫時性,臨產時可能轉成橫位或臀位。



20
週:將近12的比例胎位不正。


28週:14的比例胎位不正。


34週:約僅78%胎位不正。


36週:約僅35%胎位不正。



胎位不正原因大調查


目前對胎位不正的原因還未有定論,不過在統計上顯示有一些危險因子,

可能提高胎位不正的機率,而這些危險因子主要是和母體、胎兒兩方面有關:


母體相關


包括:經產婦、懷多胞胎、子宮內羊水過多或過少、前置胎盤,及子宮內有肌瘤、腫瘤,

還有子宮先天異常(如子宮內腔有中膈、單角子宮)等。

另外,前胎有胎位不正者,後胎發生胎位不正的機率也較高。




胎兒相關


包括:早產、胎兒先天異常如水腦、染色體異常等,也會影響胎位。


 


有辦法矯正胎位嗎?


為了降低生產時的風險,加上剖腹產技術的進步,如果妊娠後期認定「翻盤」機會不大,

醫師大都會建議採用剖腹產。

而在這之前,想要自然產的孕媽咪也可獲得一些矯正胎位方法的資訊,

像是較為人熟知的膝胸臥式運動,及台灣目前並不普遍的外轉術等。




膝胸臥式運動


.進行時機:


若懷孕78個月時仍是胎位不正,可視身體狀況於家中進行膝胸臥式運動。

一般醫院婦產科均有提供相關資訊,有需要孕媽咪不妨詢問醫師的意見。



.進行方式:


1.雙手貼住地面或床面,臉亦側貼著,

同時雙腿分開與肩同寬,

膝蓋彎曲且大腿與地面或床面呈九十度,維持跪伏的姿勢。



2.胸部、肩膀盡量貼近地面或床面,臀部翹高。



3.每日早晚兩次,一次約510分鐘,時間可依身體狀況作調整。


 

.注意事項:


對挺著大肚子的孕婦來說,進行膝胸臥式運動實在不輕鬆,

過程中孕媽咪可能覺得不太舒服,而且會感覺寶寶動得比較厲害,

因此建議想要嘗試的孕媽咪,以不造成身體不適為原則,且避免在飯後練習。


 
.效用:


大多數的胎位不正即使沒有進行膝胸臥式運動,都會自然轉回正常胎位,

而進行膝胸臥式運動,也不保證胎位一定會轉回來,

所以在效用的統計上有其困難,僅適合作為輔助之用,當作一個調整的方式,不宜太過勉強。



 


外轉術


.進行時機:


  一般是在3739週,認定胎位不會轉回來時才進行手術。



.進行方式:


  先給予產婦子宮肌肉鬆弛藥物,接著在超音波的監測下將胎位轉正。




.注意事項:


因為是用外力將胎位轉正,必然有其危險性,

有可能在過程中造成胎盤早期剝離、臍繞頸、胎兒窘迫、羊水栓塞或子宮損傷等,

故須在能夠進行手術的產房、開刀房進行,一旦矯正胎位時發生狀況,才能快速安排剖腹產。




.效用:


有一定成功機率,但也有其風險顧慮,而且常造成產婦不適,

加上現代生育率低,更重視相關安全問題,但剖腹產的接受度也比以往高出許多,

所以外轉術目前在台灣並不普遍,許多醫院已不再提供這項醫療服務。


 


生產方式的選擇


相較於正常胎位的產婦,胎位不正在陰道分娩時或多或少會造成產程延長及增加風險,

所以當醫師認定胎位轉正的機會不大,便會和產婦討論後續剖腹產相關事宜。

而在所有胎位不正的個案中,

僅有單純臀位在胎兒體重、產婦骨盆腔構造等條件的配合下才能嘗試自然生產。



危險性分析


頭位中的枕後位、顏面位、額位,很容易在分娩時卡住頭部,導致胎兒身體缺乏轉動的空間。

而其他如臀位、橫位等,一來很容易在子宮頸尚未開全時,

從臀部或腳部等胎兒身體中較小的部位先產出,使得胎頭出不來,導致胎兒窘迫。

另外,若為完全臀位及不完全臀位,可能在生產時臍帶先掉出體外,

造成胎兒養分、氧氣的供給 中斷,嚴重威脅其生命安全。

而基於安全上的考量,醫師在徵求孕媽咪的同意後,會安排在適當的週數進行剖腹產。


 


現代胎位不正者以剖腹產居多,不過也有例外的情況,

像是產婦來到醫院時,已經進入第二產程,即子宮頸全開、胎兒已有某些部位產出等等,

這類個案常見於經產婦,由於此時已經來不及準備剖腹產,不得不進行自然生產,

或者使用產鉗將胎兒頭部抓出,危險性相對比一般自然產者來得高。


 


胎位不正可否自然生產?


除 了上述緊急狀況,在所有胎位不正中,唯一能嘗試自然生產的便是單純臀位。

這是因為臀部而非腳部往下,多少能護著臍帶不要掉出來,

但還是有可能發生臍帶脫垂或頭部卡住的情形,只是機率較小罷了。

所以除非產婦強烈要求自然產,且相關條件都能配合,單純臀位者或可嘗試自然生產,

否則還是以剖腹產為優先建議。



簡單來說,胎位不正要達成自然生產的基本條件包括:


1.單純臀位。



2.胎兒體重:

    胎兒太小,擔心其相關發展尚未成熟,胎兒太大則怕頭部卡住出不來,

理想的體重為
20003500公克之間。胎兒體重主要是藉由超音波估計,多少會有些許誤差。



3.產婦骨盆腔大小:

    如果是初產婦,必須接受放射線骨盆攝影來評估兩側坐骨棘的距離,

不過放射線攝影一般較不建議在懷孕時進行;

如果是經產婦,可參考前胎小孩的體重作為輔助判斷。



 


預約剖腹產時間


剖腹產的時間大都是訂在36週以後,並且牽涉到孕媽咪是初產婦或經產婦。

如為初產婦,若
36週時胎位尚未轉正,醫師可能會先告知剖腹產的機會相當高,

3738週仍未轉正,剖腹產的時間差不多會訂在3839週;

如為經產婦,到
3839週胎位還可能會轉正,所以觀察的時間會拉至39週再做決定。




 


早產時如何發現胎位不正及處理?


34週以前若出現早產的症狀,原則上是以安胎為主,

來盡量延後分娩的時間,降低之後嬰兒的死亡率及併發症的發生;

34週以後,安胎效益較低,就不像前期那樣積極安胎。

不過如果安胎效果不理想,或是產程持續有進展,如子宮頸一直開等,

便會盡快安排剖腹產。



 


按照週數及胎位不正的發生率,早產胎位不正的機率相對較高,

通常第一線的護理人員內診確認產程時發現異樣,

會請第一線的醫師進行超音波檢查再做進一步會診,以確切判定胎位。

由於週數越少時生產,胎兒的存活率越低,為了胎兒的安全,有幾種狀況一定要剖腹產:

胎兒太小:胎兒太小若再經產道擠壓容易顱內出血、缺氧。


胎位不正:足月的孩子因胎頭往下固定,其他部位就很難掉進去,

反之越不足月的孩子胎位不正的機率越高,因此發生臍帶脫垂、胎頭卡住等機會也大幅增加,

自然生產的危險性極大。


嚴重胎兒窘迫。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sugar0226 的頭像
    sugar0226

    sugar ♀ 晴時多雲偶陣『魚』♂

    sugar02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